自2016年被奉為“新零售第 一店”的盒馬鮮生(上海金橋店)落地后,在隨后的兩年內,從互聯網巨頭到傳統零售大佬,紛紛推出自己的新零售實體項目,其標志性業務即“超市+餐飲”,生鮮食材成為了新型零售終端的標配。
與此同時,全國各地的生鮮超市、生鮮便利店,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。在這場布局C端的生鮮引流利器大戰中,背后的關鍵服務支持者——生鮮食材配送商,迎來了這個時代下的好風口。
消費升級與資本助力相得益彰
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》顯示,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,同比增長9.0%,扣除價格因素,實際增長7.3%。其中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1969元。相比較2013年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633元。2017年全國人均消費支出已接近2萬元。
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,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大。消費升級趨勢明顯。以北京為例,傳統農貿市場正在萎縮,一方面是政府加大生鮮超市、便利店等規模連鎖實體店的扶持力度,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對安全、衛生的優質食材的需求增大。
與消費需求不斷旺盛的對應的,恰是滿足需求的終端零售不斷加碼。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《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》顯示,2017年我國便利店行業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1300億元上漲到1900億元,門店數量則從2016年的9.4萬家增長為10.6萬家。這其中有相當大的功勞來自于資本市場的助推,比如阿里、騰訊、京東、美團等,紛紛涉足新零售實體店。一些傳統商超也不斷推出或改造便利店品牌,比如物美升級“物美便利店”,京客隆推出“愛家便利店”。
鮮食生鮮作為商超、便利店標配,自然會隨著便利店規模增大而不斷擴大需求,這也為背后的食材配送商帶來發展空間。以北京為例,北京計劃到2020年便利店數量增加到3000家,目前還有約1800家的空缺。由此可以預見,全國需求量將更為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