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鏈標準化與冷鏈技術得到落實和突破
長期以來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滯緩,主要歸結為4點原因:
①設備和技術掌握的晚。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緩慢的原因就是設施設備基礎差、技術能力弱,因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晚,缺乏響應的冷鏈物流成長所需的技術基礎和設施設備,直至改革開放后,冷鏈技術和設備才逐漸傳入我國。
②車輛、冷庫的投入成本高。把控好庫房和車輛的溫控系統是冷鏈物流的運營關鍵,尤其是在設備方面的投入很重要,比如標準冷庫的投資建設,包括場地、保溫材料、制冷系統、通風系統、溫控系統的部署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,這對于企業的資金投入和投資回收周期的承壓能力都是考驗。
③行業內信息化發展程度不足。我國系統化、規模化的冷鏈物流體系至今還未成型,主要表現在:冷鏈物流各個環節缺乏系統化、規范化、連貫性的運作;冷鏈資源分布不平衡,中西部廣大農牧區冷凍冷藏設施嚴重缺乏;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,實力弱、服務標準參差不齊。
④以合同物流為主,市場化程度低。早期的市場環境不夠開放,所以冷鏈物流以合同物流形式為主,而只有更多的第三方物流參與到社會競爭才能讓冷鏈物流市場化,因為市場化程度越高,物流的專業性越強、冷鏈流通成本才能越低。
早在2014年6月,有關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《餐飲冷鏈物流服務規范》審查會就在北京召開。該標準規定了餐飲冷鏈物流服務的基本條件、服務質量、溫度控制、包裝、儲存、裝卸搬運、運輸配送、交接的主要評價指標,適用于餐飲食材在流通過程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及管理。國內冷鏈物流標準化加速,對于破局長期以來“以合同物流為主,市場化程度低”的行業現狀產生積極影響,也激發了第三方物流參與社會競爭,更好滿足中小型商戶對于生鮮食材的供應需求。
另一方面, 生鮮冷鏈食品最后100米的流通瓶頸,已取得技術性突破,即運用現代通信技術、計算機網絡技術、食品安全管理技術、生鮮食品技術把生產基地的生鮮食品及食材,用全程冷鏈一站式配送方式送到城市社區終端冷柜或零售終端冷柜。目前該項技術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zhuanli。
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新零售的變革,生鮮食品供應的重心正從上游供應商向下游消費者延伸,生鮮食品供應鏈全渠道體系已越來越成熟完善。